考生乙;父母就是希望孩子上个好中学,成绩好一点,可以考上大学嘛。(接下来考生就觉得没什么话了。)
考官;那你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公平吗?
考生乙:公平?这样做可能不公平?但是对谁不公平呢?.......可能对其他的人不公平.......但是我觉得普通的中学其实也可以考上大学的啊........有的父母其实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
(听到这里,考官估计也糊涂了,以为考生乙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更别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了。)
简单地来对这两个考生的回答作一分析;
前面一位考生的表达
内容在成为文字的时候,仔细地看起来在逻辑和措辞是哪个也会有一些不太理想之处,但是对于当场的口头表达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更为可贵的是,这位考生对于生活中一个简单事情可以有相对全面和客观的看法,比方说,他比较深入的地说两个观点,一个是因为上大学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途径和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所以父母会不惜一切努力让孩子上一个尽量好的中学,另外,他也提到了不应该通过区分学校的好坏把孩子来分类,所有的孩子都是有接受均良好教育的权利——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社会问题,作为考生来说,能提出来就已经非常不易。这种思维习惯是一个管理者一定要具备的——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再来分析一下后面这位考生出什么状况吧。他有可能是因为紧张,词不达意往往都是因为紧张,但是在前面我们说过,连这种考试场合都会紧张到结巴的考生八成也不时候成为一名制片管理人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位考生没有在脑子里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出这个题目的目的一定不是说让考生回答“希望上个好大学”这么简单。这个考生对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路,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表达出来自然让人听得糊涂了。